<object id="0eur4"><strong id="0eur4"></strong></object>
    1. <acronym id="0eur4"><label id="0eur4"></label></acronym><pre id="0eur4"></pre>

      日本氫能實力世界第一,中國猛追

      2022-09-19 09:18  來源:日經中文網  瀏覽:  

      在有助于脫碳化的氫能技術領域,日本的優勢籠罩陰影。調查世界相關專利的競爭力發現,日本在汽車燃料電池等的“利用”技術方面領先,綜合實力也排在首位。但最近10年的相關專利申請件數比以前減少3成。以舉國之力增加申請的中國超過美韓德,猛追至第2位。日本要主導氫能供應鏈,打造以低成本推進實用化和加以普及的框架成為課題。

      氫能被視為即使燃燒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終極環保能源。資源大型企業等組建的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總部位于比利時)預測稱,到2050年全球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制造”、“儲藏”、“運輸與供給”、“安全管理”、“利用”這5個領域成為技術競爭的焦點,但在氫的制造方法和成本領域仍存在很多課題。

      圖片
      川崎重工業建造了世界首艘液化氫運輸船(神戶市中央區)

      日本經濟新聞社出資的數據分析企業Astamuse分析了2011~2020年申請的氫能相關專利。通過作為類似專利被引用的次數、權利的剩余期限等計算了顯示競爭力的“專利分數”。分析對象為企業和研究機構在世界范圍內申請的總計逾14萬項專利,2020年還存在未公開專利,僅作為參考值。

      按照國家來看,日本的綜合實力排在首位。作為把氫能用于汽車、住宅、工廠等的核心技術,申請數量較多的燃料電池專利成為日本的優勢。豐田從約30年前開始研發以氫能行駛的燃料電池車(FCV),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上市銷售,到2020年把續航距離延長3成。ENEOS和巖谷產業的加氫站也超過160座,正在推動使每座加氫站3億~4億日元的建設費用減半。

      日本成功從澳大利亞進口氫

      日本氫供給利用技術協會的池田哲史表示,不僅是神戶制鋼所的氫壓縮機等主要設備,“在流量計和氣體檢測儀等微小的零部件領域,日本的技術實力也很高”。另一方面,日本缺乏制造氫所需的資源,從海外運輸的技術也不可或缺。

      圖片

      “這是擴大氫能利用的第一步”,日本電力企業J-POWER的社長渡部肇史這樣評價2022年4月成功進口澳大利亞產氫。實際驗證了把澳大利亞大量擁有的褐煤氣化、進而制造氫的自主技術。攜手制造世界首艘液化氫運輸船的川崎重工業和巖谷產業,在構建跨境氫能供應鏈方面領先。

      如果按照專利申請企業和團體分析競爭力,在前20位之中,日本企業占8家。豐田排在首位,本田、日產也名列其中。日本礙子、松下、京瓷等也在相關材料和零部件領域掌握重要專利,進入前20位。

      中國的申請件數增至近10倍

      但日本今后能否保持首位則是未知數。在2001~2010年的分析中排在第5位的中國超過美韓德,目前已經逼近日本。

      背后存在中國的國家政策。中國政府在始于2011年的五年計劃中提倡增加專利申請,地方政府相繼推出扶持制度。2011~2020年,中國的氫能專利申請超過2萬件,增至2001~2010年的近10倍。在此次調查中,日本的申請件數比中國高出6成,但與2001~2010年相比日本的申請件數減少近3成,中日兩國的差距迅速縮小。

      此外,按5個領域觀察氫能的專利分數,除了“利用”之外,中國在“制造”、“儲藏”、“運輸與供給”、“安全管理”這4個領域高于日本。日本在技術驗證上領先,但中國的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積極申請廣泛專利,中國的專利剩余有效期較長也推高了分數。

      圖片
      日本企業在利用技術方面擁有大量的重要專利(照片為豐田燃料電池組的試制品)

      中國3月發布了長期的氫能源國家戰略。2025年之前將在北京市等地驗證氫的制造、儲藏和運輸技術。中國的燃料電池車保有量也增至5萬輛。提出到2035年實現在多個產業使用氫的生態系統。

      Astamuse的伊藤大一輔指出,“中國自2010年代中期起迅速增加專利的申請數。在氫能相關的全部領域超過日本的可能性很高”。

      需要國際框架

      日本缺乏太陽能和風力等自然資源,難以利用源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大量制造環保的“綠氫”。巖谷產業的理事藪之成仁指出,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價格偏高”。要實現氫能社會,進口廉價氫的國際框架不可或缺。

      攜手瞄準氫能出口大國地位的澳大利亞等,日本在運輸技術的驗證方面領先。畢馬威日本公司(KPMG Japan)的合伙人鵜飼成典指出,“需要進行氫能遠程運輸的國家和地區將不斷出現”,認為“技術出口的潛力巨大”。

      另一方面,日本在基于氫能利用的脫碳化規則制定方面行動遲緩。歐美針對以化石燃料制造、把制造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藍氫”,將收緊環保標準。

      日本此前在通信和半導體技術上領先,但存在歐美制定規則、亞洲企業在業務競爭方面處于劣勢的教訓。今后,日本主導氫能產業的國際標準化和市場創造力的能力受到考驗。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我國制氫環節有待突破

      我國制氫環節有待突破

      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2018 年我國煤制氫規模約10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40%;工業副產氫規模約 8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32%;而電解水制氫規模還較小,約 100 萬噸,占制氫總量的 4%。
      加氫5分鐘,續航400公里!廣西首次投用商用氫燃料汽車

      加氫5分鐘,續航400公里!廣西首次投用商用氫燃料汽車

      9月14日,4輛廣西首批商用氫燃料汽車在中國石化廣西南寧石油新陽綜合加能站正式交付使用,標志著由中石化廣西石油分公司協調推動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中外運廣西有限公司、廣西中郵物流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打造的氫能應用現代產業鏈在廣西初步形成,為推動氫燃料貨車商業運用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全國性氫交易平臺正在醞釀

      全國性氫交易平臺正在醞釀

      近日,上海市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提出,探索建設氫交易平臺,支持國內氫能龍頭企業、碳交易專業平臺機構等在臨港新片區聯合設立統一、高效的氫能交易平臺。
      我國有氫能企業超2000家,涉氫上市公司150多家!

      我國有氫能企業超2000家,涉氫上市公司150多家!

      得益于政策的扶植,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即將駛入快車道。然而,在氫能產業尚未完全消除痛點的情況下,如何帶動氫能全產業鏈商業化發展?
      河南:到2025年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河南:到2025年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的《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和《鄭汴洛濮氫走廊規劃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關鍵技術和設備制造領域取得突破,產業鏈基本完備,產業鏈相關企業達到100家以上,氫能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

      推薦閱讀

      熱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京ICP備16023390號-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務臺:010-63990880
      色欲a∨一国产日韩欧美精品视频
        <object id="0eur4"><strong id="0eur4"></strong></object>
      1. <acronym id="0eur4"><label id="0eur4"></label></acronym><pre id="0eur4"></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