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雙碳”目標,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已經站到舞臺中央。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時期,新能源發展將進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業內專家看來,新能源發展既要體量也要質量,不僅要實現規模開發,還要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逐步承擔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責任。
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工作意見》”),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發電的發展節奏和目標,即我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到2025年、2030年和2060年分別達到20%、25%和80%以上。
“風光等新能源實現躍升發展達成共識。”在光伏行業協會2021年發展回顧與2022年形勢展望線上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表示,按照風光在增量電量相等的情形測算,“十四五”時期風光新增裝機在5億千瓦左右,“十五五”時期在6億~7億千瓦。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綜合能源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李少彥認為,按照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估算,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50億千瓦左右。對比之下,風電、光伏發電到2060年的裝機容量將是目前(截至2021年)兩者累計裝機水平6.34億千瓦的7~8倍。
大規模、高比例的風電、光伏發電已經具有清晰的建設思路。
記者梳理政策發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工作意見》以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均提出,發展風電、光伏發電要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
從數據上看,我國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趨勢明顯。以光伏為例,2021年,分布式光伏達到1.075億千瓦,約占全部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在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規模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的53%,首次超過集中式地面電站。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路線圖”同樣也說明了這一點。其中,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推進東中南部地區風電光伏就近開發消納,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和“三北”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抓好沙漠、戈壁、荒漠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啟動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
就集中式而言,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是關注的焦點。上述《綱要》規劃,建設九大清潔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風電基地。到2021年10月,我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目前,第一批大型風光基地約1億千瓦項目正在按照“成熟一個、開工一個”的原則有序開工。同時,第二批大基地項目申報工作已經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在2021年6月正式啟動了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試點工作,并于同年9月確定了676個整縣(市、區)開發試點,截至目前,已有不少項目完成并網。同時,我國正通過“千家萬戶沐光計劃” “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持續拓展開發應用場景,推動新能源發電與建筑、農業、交通、通信等領域的融合發展。
李少彥表示,新能源發展要先立后破,既要體量也要質量。
“面向中長期發展,要體量必須提升空間利用率。國土是新能源開發的空間載體,風電、光伏發電涉及空間較大,要解決用地問題。其中,建設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是穩步快速且有保障地提高清潔能源供給能力的主要途徑。”李少彥說。
確保安全可靠供給消納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曾表示,“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格局將呈現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和高質量的特征。其中,“高質量”,即“十四五”時期將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既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也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電力可靠穩定供應。
當前,全球范圍內的能源電力供需發生了深刻變化。
去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持續恢復,能源電力消費快速回升,但是國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供求壓力增大、價格持續攀升,能源短缺從歐洲開始向全球蔓延。同時,我國受電煤供應短缺、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電力供需呈現緊平衡,并掀起一波限電潮。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不難看出,上述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的含義除了強調“風光大基地”外,也突出了“煤電”“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的支撐和載體作用。
當下,新能源實現安全可靠發展仍離不開煤炭的兜底作用,必須發揮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拳。同時,保障新能源消納主要依靠煤電的靈活性提升。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認為,隨著新能源占比提升,新能源小發期間電力供應不足和大發期間消納困難的問題將頻繁交替出現。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火電裝機規模和火電的靈活性。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近期也發文指出,要持續優化電網發展布局,加大特高壓和配套電網建設力度,大力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力爭通過“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的努力,將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由目前的2.4億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3.7億千瓦以上,全力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并為各類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堅強的網架支撐。
針對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對發展儲能的現實要求,辛保安還指出,大力加強技術成熟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支持新型儲能規?;瘧?,力爭到2030年公司經營區抽蓄電站裝機由目前的263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電化學儲能由30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逐漸建設,新能源市場化交易替代新能源消納問題將成為影響新能源發展的關鍵問題。
2021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推動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2021年9月7日,綠色電力交易市場開市。
2022年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適合中國國情、有更強新能源消納能力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明確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時間表,到2025年綠色電力交易規模顯著提高,到2030年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
“通過市場解決消納問題,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以市場化收益吸引社會資本,促進可持續投資。”李瓊慧表示。
李瓊慧預測,“十四五”期間,在國家政策機制的保障下,新能源總體可保持較高利用水平。新發展機制從制度上明確了消納責任(量率協同、網源協調等),不大可能出現類似2012年、2016年嚴重棄電的情況。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時期,新能源發展將進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業內專家看來,新能源發展既要體量也要質量,不僅要實現規模開發,還要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逐步承擔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責任。
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工作意見》”),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發電的發展節奏和目標,即我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到2025年、2030年和2060年分別達到20%、25%和80%以上。
“風光等新能源實現躍升發展達成共識。”在光伏行業協會2021年發展回顧與2022年形勢展望線上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表示,按照風光在增量電量相等的情形測算,“十四五”時期風光新增裝機在5億千瓦左右,“十五五”時期在6億~7億千瓦。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綜合能源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李少彥認為,按照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估算,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50億千瓦左右。對比之下,風電、光伏發電到2060年的裝機容量將是目前(截至2021年)兩者累計裝機水平6.34億千瓦的7~8倍。
大規模、高比例的風電、光伏發電已經具有清晰的建設思路。
記者梳理政策發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工作意見》以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均提出,發展風電、光伏發電要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
從數據上看,我國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發展趨勢明顯。以光伏為例,2021年,分布式光伏達到1.075億千瓦,約占全部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在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規模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的53%,首次超過集中式地面電站。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路線圖”同樣也說明了這一點。其中,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推進東中南部地區風電光伏就近開發消納,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和“三北”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抓好沙漠、戈壁、荒漠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啟動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
就集中式而言,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是關注的焦點。上述《綱要》規劃,建設九大清潔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風電基地。到2021年10月,我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目前,第一批大型風光基地約1億千瓦項目正在按照“成熟一個、開工一個”的原則有序開工。同時,第二批大基地項目申報工作已經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在2021年6月正式啟動了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試點工作,并于同年9月確定了676個整縣(市、區)開發試點,截至目前,已有不少項目完成并網。同時,我國正通過“千家萬戶沐光計劃” “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持續拓展開發應用場景,推動新能源發電與建筑、農業、交通、通信等領域的融合發展。
李少彥表示,新能源發展要先立后破,既要體量也要質量。
“面向中長期發展,要體量必須提升空間利用率。國土是新能源開發的空間載體,風電、光伏發電涉及空間較大,要解決用地問題。其中,建設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是穩步快速且有保障地提高清潔能源供給能力的主要途徑。”李少彥說。
確保安全可靠供給消納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曾表示,“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格局將呈現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和高質量的特征。其中,“高質量”,即“十四五”時期將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既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也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電力可靠穩定供應。
當前,全球范圍內的能源電力供需發生了深刻變化。
去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持續恢復,能源電力消費快速回升,但是國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供求壓力增大、價格持續攀升,能源短缺從歐洲開始向全球蔓延。同時,我國受電煤供應短缺、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電力供需呈現緊平衡,并掀起一波限電潮。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不難看出,上述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的含義除了強調“風光大基地”外,也突出了“煤電”“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的支撐和載體作用。
當下,新能源實現安全可靠發展仍離不開煤炭的兜底作用,必須發揮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拳。同時,保障新能源消納主要依靠煤電的靈活性提升。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認為,隨著新能源占比提升,新能源小發期間電力供應不足和大發期間消納困難的問題將頻繁交替出現。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火電裝機規模和火電的靈活性。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近期也發文指出,要持續優化電網發展布局,加大特高壓和配套電網建設力度,大力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力爭通過“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的努力,將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由目前的2.4億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3.7億千瓦以上,全力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并為各類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堅強的網架支撐。
針對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對發展儲能的現實要求,辛保安還指出,大力加強技術成熟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支持新型儲能規?;瘧?,力爭到2030年公司經營區抽蓄電站裝機由目前的263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電化學儲能由30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逐漸建設,新能源市場化交易替代新能源消納問題將成為影響新能源發展的關鍵問題。
2021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推動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2021年9月7日,綠色電力交易市場開市。
2022年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適合中國國情、有更強新能源消納能力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明確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時間表,到2025年綠色電力交易規模顯著提高,到2030年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
“通過市場解決消納問題,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以市場化收益吸引社會資本,促進可持續投資。”李瓊慧表示。
李瓊慧預測,“十四五”期間,在國家政策機制的保障下,新能源總體可保持較高利用水平。新發展機制從制度上明確了消納責任(量率協同、網源協調等),不大可能出現類似2012年、2016年嚴重棄電的情況。